查看原文
其他

【杜课】谈话26 | “脑残”现象:网络言论因何而肤浅?(总第41期)

2016-12-28 南大公益传播 杜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58exxfar&width=500&height=375&auto=0

Q: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对于网上肤浅的言论您怎么看?


A: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堂记录


杜骏飞讲述      刘梦婷整理

网络言论向来是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网络言论缺乏含金量,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浅薄的行为,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肤浅的表现。



原因

产生这种行为的可能性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可能是与网民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系。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人周围的思想与言论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种可能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些不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的隐晦的心事,他们会选择戴着匿名的“面具”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展现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三种可能是网民的年龄普遍低下。我国网民中三十五岁以下的网民已经接近百分之八十,而其中有大半是中小学生,网民呈现普遍低龄化。




人群

除了“低龄”,我们还总结出了另外“两低”,并且将其统称为“互联网的三低现象”


第一种是前面提到的年龄低。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大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年纪小,资历浅,思想深度还有待开发。


第二种学历低。低龄化趋势的蔓延自然导致受教育水平偏低。教育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必要环节,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大都是在学生时代形成的。因此,教育对一个人思想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种收入低。现代社会中能被称之为“精英阶层”的人毕竟占少数,很多低收入者在思想方法上没有收到很好的训练,说话行事方面难免会较为偏颇或产生偏激的行为。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会导致浅薄民风肤浅言行




克服


肤浅不是天生的。通过后天自身的努力,一点点充实,加上社会的教化与引导,是可以弥补的。与此同时,可以将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宗教情怀的精神,譬如宽容、公正和平衡,注入我们的国家文化和社会文化中。我们需要做的的是让这些观念在大众的思想中形成,形成一种传播的作用,一种习惯,一种氛围。




背景梳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网民结构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CNNIC从不同方面对我国网民结构做了最新的统计。

年龄结构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1%、24.2%。年轻人仍是网民的主力军。



学历结构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依然以中等学历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0%、28.2%。网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



收入结构


截至2016年6月,网民中月收入5在2001-3000元及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较高,分别为16.2%和22.7%。网民收入普遍不高。




听课笔记

为肤浅挖一个“深坑”

文/刘梦婷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爆发式普及,“网民”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中难以忽视的强大群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像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病毒在人群中迅速地扩散。不论年龄,不论学历,不论地区……随处都能见到低着头刷手机或是pad的人。下至垂髫小儿,说话咿咿呀呀,走路都还摇摇晃晃;上到垂暮之年,身形佝偻,两鬓斑白,连最大号的字都要眯着眼睛才能看清楚。

自从言论自由被搬上台面后,不论富贵,无关贫贱,人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好像得到了现实中无法被满足的地位平衡感。坦坦荡荡说出自己想说的,成了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权利。


人们喜欢在各种发布消息的平台下留下自己“到此一游”的痕迹,哪怕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标点符号。这种现象在现在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尤其普遍。生活、工作、学习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让他们急需找到一个适当的方式去舒缓,去释放,而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恰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肤浅”大都来自于“无知”。网民的普遍低龄化使大部分的肤浅言论变得合情合理。低龄就意味着低学历。知识与常识的匮乏让他们天真地以为给自己冠上一个连自己都念不通顺的“昵称”去对别人指手画脚,那人便与自己再无关联。而低收入人群大都从事着任务繁重程度与收入不成正比的工作,“贫穷”二字与生活的压力几乎将他们的灵魂掏空,在网上偶尔发出的一字半语已是他们为贫乏的精神世界能腾出的最后一点余力。



从这种压抑而负面情绪中衍生出的话语绝不可能是柔声细语。他们在网上肆意谩骂攻击,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脸上厚厚的妆容将他们原本的面目完全遮盖,连熟识的人都认不出他们,他们洋洋得意,他们沾沾自喜,好似重获新生。


带着夸张,伴着猩红,尖牙利嘴,用手中的利器一点一点地将对方刺到千疮百孔,鲜血淋漓,然后仿佛故意留下“犯罪证据”一般,将“凶器”扔在“作案现场”,又在虚拟世界中如同人间蒸发一般地消失了。





回到现实,他们毫无负罪感,依旧如常,仿佛那个顶着“面具”,把语言当做利器刺伤他人的人与自己毫无瓜葛。我们管这种人叫“网络暴民”,把这种现象称为“网络暴力”。肤浅的网络言论本就带有一定的泛化,而这种泛化的不必负责任的刺激的快感非常容易淹没人们的理性,将其演变成一场“网络灾难”。



言论自由是我们的权利。但是别忘了,与权利捆绑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所说的话,无论是在网上亦或是现实中都能代表我们,反映我们,我们的德行,我们的教养,我们的人格甚至我们的灵魂。


所以社会需要教化,需要引导,需要法度。面对这些或有意或无意的浅陋言论,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我们不应该一味谴责和抱怨,更多的应该是宽容、尊重和及时更正。

肤浅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后天一点点地挖掘,将坑挖深,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才能让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梦婷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